2023小蛮腰科技大会上,全球科技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成立。
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资料图】
丁肇中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贾斯汀·卡塞尔 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席教授
迈克尔·莱维特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近几周,广州密集举办科技交流活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小蛮腰科技大会、首届广州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大会等接连在广州举行,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迈克尔·莱维特,被誉为“人工智能女王”的贾斯丁·卡塞尔,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等在内的数百位全球顶尖科学家齐聚广州。还来了多位企业家和投资人在广州集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前沿理论探讨与产业投资合作同步进行,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在这里加速流转,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协同创新,携手打造国际科创中心。
全球顶尖科学家集聚
分享基础科学研究最新成果
过去两周,百余位全球顶尖科学家相聚在广州,分享多年来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心得体会。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上,丁肇中讲述了自己半世纪以来所经历的实验物理和国际合作;迈克尔·莱维特则分享了获得诺贝尔奖的五要素。
海洋科学、纳米科学、高能物理、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世界科学界最前沿科学思想也在这里交流碰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展示大科学装置这一“国之重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这里盘算能源发展的未来。2023小蛮腰科技大会上,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席教授贾斯汀·卡塞尔来到现场分享AI时代的语言革命。
多个科技交流活动密集举办,让广州不仅成为全球基础研究分享与交流地,还变成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科学成果对外展示的窗口。
“粤港澳大湾区的多样性能够让大家各自发挥所长,推动交流和融合。”在大湾区科学论坛召开期间,迈克尔·莱维特熟练地打开微信二维码,方便大家加好友。
专注于可再生能源研究的美国科学家丹尼尔·卡曼则对清洁能源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实际应用印象深刻。比如广州的电动巴士车队、深圳的“绿色”出租车车队等。
丁肇中一行特别从广州前往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这是很重要的工作,在世界上领先,打开了一扇门,做了新的科学。”他评价道。
王贻芳表示,大家在会期分享的很多项目的科学目标和技术水平都是国际领先的,都有望使中国的科学研究再向前跨一大步。“未来会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科学发现,在广东地区的大科学装置上产生。”
各类主体交流合作
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
如果说,原始创新是“从0到1”,那么科技成果转化就是“从1到10”。在各科技交流活动中,“科研成果转化”也被频频提及。
大湾区科学论坛特别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人才对接分论坛,多位专家共同探讨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纳米科学分论坛上,与会专家不仅针对纳米科技发展前沿进行探讨,也展示了纳米科技产业化的最新成果。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研发、产业、金融、人才等各环节相互支撑。广州聚焦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瞄准的正是生态。
小蛮腰科技大会上,全球科技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共10余家企业现场签约,希望通过各类主体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全球科技产业联盟的成员之一。在该校校长倪明选看来,加入联盟就是为了与企业界开展更广泛的合作,更好地对接整个社会的需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采用全新的、融合学科的学术架构,是希望培养未来一代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
IDG、梅花创投、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会、云启资本等多家知名创投机构集聚广州,探讨科技创投的“下一个十年”。
阿里巴巴香港创业者基金执行董事周骆美琪分享,2015年基金成立之初,主要投资香港的初创企业,随着创业环境的成熟和多元化,也会关注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方面的项目。“2021年我们特别成立了第二个基金,专门投资粤港澳大湾区的项目。”
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投资的企业也在大会上亮相。尖思科研Gense创始人CEO陈柏衡表示,公司聚焦便携式医学成像设备研发,主要业务在香港,生产基地则在东莞。“希望可以通过论坛进一步发展广州的市场。”
推动跨领域协同攻关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闭环生态
为强化各类产业创新资源供需对接,6月2日,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正式成立,湾创产学研小程序同步上线,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使得广州近80家大院大所的技术成果,与上万家高企、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预匹配。
联盟的成立并非一蹴而就。“去年,我们走进大院大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时便发现,企业的产业需求大多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秦海鸥表示,通过线上数字化匹配,结合线下交流对接,形成一个优中选优的良性循环,让技术撮合更高效、精准、高质量,打造围绕科技企业、高水平研究院成果转化的闭环生态。
“我们迫切需要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领域关键物料的国产化替代技术”“我们院所正好在这方面有专门的实验室在研究”……联盟成立后的首场对接会上,多家企业“出题”,新型科研院所“接招”。“联盟的主要作用是加强新型研发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多个学科领域的思想碰撞,能够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向市场、走向产业,让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科技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协同发展。”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于广平说。
首届广州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大会上,黄埔区也将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产业顾问组成生物医药产业“智囊团”,打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与创新药品、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等企业的交流障碍。活动现场,来自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及思拓凡、龙沙、阿斯利康、百济神州、恒瑞、康方、绿叶等14位生物医药行业领军人物,获聘为广州(黄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顾问,以紧密交流的“社交圈”转起前沿创新的“生态圈”。
促进创新要素流通
粤港澳合作造就强大竞争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其中的核心是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促进要素流通。
广州也不断优化科技合作政策环境,多项科技创新规则对接事项取得突破。包括向海洋实验室香港分部拨付财政科研资金1.12亿元,率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市级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流通。2022年8月,港澳居民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在广州南沙正式落地实施。
广州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大会特别设立“港澳药械通”专题沙龙,相关医疗机构、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企业代表在与广东省卫健委、药监局的交流中,也提出了申请需求。本次开幕式上的签约方之一梯瓦制药,未来便将通过大湾区“港澳药械通”政策,将已在香港获批上市的药物率先引进广州市。
“广州、深圳、香港彼此之间各有不同,同时又能够保持开放而密切的互动,这将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大湾区科学论坛上,迈克尔·莱维特用一句话,概括了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合作的“硬核天赋”。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校长刘良也表示,广佛极点、珠澳极点和深港极点,加上广州南沙、广州黄埔、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深圳坪山,大湾区已经形成创新医药的“三极四地”,应做好联动,做到差异化协同发展。
根据权威榜单,“广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三年居第2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10位。
在金融方面,广州也有诸多动作。今年2月18日,1500亿元规模的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和500亿元规模的广州创投母基金同时宣布成立,落户南沙,大手笔投资支柱产业未来产业。
“大湾区是中国未来10年会增长的地区。广州也在创投方面奋力急追,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戈壁大湾区常务董事、董事总经理潘俐文透露,公司在大湾区已经投资了70多家公司,去年在广州和深圳设立办公室,希望深挖大湾区大多项目。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大西洋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2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